的勇气

  文/余杰

  前多少天,我跟几个正在念的北京中学生聊天。当谈到“理想”这个古老的话题时,他们每个人的设法都让我大吃一惊。我认为这些男孩女孩最大的欲望就是考上北大、清华等名校,然而,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谈到这一点。

  有个女孩说,她的幻想是当一个电影人。这种电影人是纯洁的自由人,不依靠于现有的片子制造和发行体系,与贸易也没有任何的关联。她盼望中学毕业后到美国去,用一半时光来念书,另一半时间则去环游世界。出门的时候,只带一个宏大的行囊。交通方面不必花任何的用度——一路上都可以搭善意人的顺风车;到了晚上,就到教堂里去住宿,而后在教堂做义工,作为回报。这个女孩说,她要拿着一台家用的一般摄影机,去拍摄那些实在的社会生活场景,去拍摄教堂天花板上肃穆的壁画,去拍摄街头笔挺的树木和熙熙攘攘的行人,去拍摄孤单而漂亮的乡间小屋……她要意识各种各样的友人,尝试各种各样的食物。她喜欢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而不喜欢三毛和尤今写的纪行,她以为三毛和尤今的流浪只是“浮光掠影”而已,她们看到的只是生活薄薄的表层,而她自己则要去发明更深厚的的本相。她还说,在四十岁以前不筹备结婚,也就不会受到家庭的约束,这样就可以专一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件,为自己一个人而活着。这个女孩的母亲是中心电视台的一位导演,在体制内过着爱岗敬业的、职业女性的生活。母女俩的人生将是天地之别。于是,我问女孩:“你妈妈知道你的主意吗?她是否支持你去实现这个梦想?”女孩对我“狡诈”地一笑,绝不在乎地说:“我没有告诉妈妈呢。等到我自己可能展翅翱翔的时候,妈妈想管也爱莫能助了,那时候她能不让我飞走吗?”

  另外一个男孩子告诉我,他的梦想是大学念医科,毕业之后到非洲大陆最穷苦的国家卢旺达去。去干什么呢?不是去做生意,而是开设一家为当地人服务的、不收费的病院。我更加奇异了:“为什么你要筛选卢旺达呢?”男孩说,他在电视和互联网上看到很多关于卢旺达内战的新闻,看到那里的孩子因为疾病和饥馑而变得瘦骨嶙峋,无依无靠地躺在沙漠里悲惨地等候死亡的来临。那些由于饥饿而逝世的孩子,眼睛一直圆圆地睁着,仰望着不再污浊的蓝天。看到这些的画面,这个男孩心里十分好受。他梦见自己来到那片干旱贫乏的土地上,与那些小黑孩一起唱歌和跳舞。他还告诉我,他知道在1999年取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医生无国界”组织当中就有许多来自不同国度的医生,他们往往为了一个单纯而真诚的梦想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这个男孩说,他乐意像那些医生一样,到最穷苦、最危险的地方去,只有能够救命一个人的性命,就是人生中最大的快活。这个男孩对梦想的表白,让我深受激动,我不禁想起了巨大的特蕾莎修女。一辈子为穷人服务的特蕾莎修女说过:“人们往往为了私心,和为自己盘算而失去信念。真正的信心是要我们付出爱心。有了爱心,我们才能付出爱。爱心成绩了信心,信与爱是分不开的。”孩子是离爱最近的,人们要是能够永远坚持孩提时的爱心该有多好啊。

  孩子们的梦想还有良多许多,有人的梦想是当摇滚歌手,有人的梦想是下乡搞生果培养,有人的梦想是去研讨毒蛇,有人的梦想是开办一所大学……在这些八怪七喇的梦想中,能够看出每一个孩子的性情。

  然而,没有一个孩子想成为跟他们的爸爸妈妈一样的、待在写字楼里的、安分守己的白领人员。要想真正懂得孩子们心坎深处的想法,大人们需要一种同等而真挚的心态。大人们始终自以为是地鄙弃孩子,认为孩子成熟、不成熟。然而,毕竟什么是成熟呢?成熟是否就意味着圆滑和油滑,象征着事实和功利,意味着失去做梦的勇气?这样的成熟,我宁肯不要。

  我敬佩孩子们做梦的勇气,也爱慕他们做梦的自在。我也知道,真正能实现本人幻想的,在这群孩子中是少数,他们中的大局部人还是得成为每天坐办公室的白领,过着平常而乏味的生涯。但是,我仍是感到,有做梦的勇气,真好。美国教导家博耶回想了一段对于自己孩子的旧事。三十多年前,他和妻子被学校叫去。校方忧愁地告知他们,他们的孩子已经成了一个“特别学生”——孩子的成就非常蹩脚。在一次考试里,老师给这个孩子写了一句“他是一个妄想家”的评语。博耶哑然发笑,他晓得自己的孩子爱好幻想,常常空想星星和月亮,理想到十分遥远的处所,甚至幻想怎么能力逃离学校。然而,博耶相对信任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蠢才,只不外他的才干不合适学校的惯例运动跟僵化的测验罢了。于是,博耶依照自己的方法庇护着孩子的梦想,他相信学者詹姆斯·艾吉的观点:“不论在什么环境下,人类的潜能都会跟着每一个小孩的诞生而再现。”果然,孩子长大当前成为一个出色的人物。

  没有梦想的童年算不上真正的童年,不梦想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而梦想须要勇气的支撑,咱们还有梦想的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