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李煜的诗意

  《长相思

  作者:李煜

  原文

  一重山,两重山,
  山远天高烟水寒,
  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
  塞雁高飞人未还,
  一帘风月闲。

  解释

  1、重:量词。层,道。
  2、烟水:雾气蒙蒙的水面。唐代孟浩然《送袁十岭南寻弟》中有“苍梧白云远,烟水洞庭深。”。
  3、枫叶:枫树叶。枫,落叶乔木,春季开花,叶子掌状三裂。其叶经秋季而变为红色,因而称“丹枫”。古代诗文中常用枫叶形容秋色。丹;红色。
  4、塞雁:塞外的鸿雁,也作“塞鸿”。塞雁春季北去,秋季南来,所以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现对阔别故乡的亲人的思念。唐代白居易《赠江客》中有诗句:“江柳影寒新雨地,塞鸿声急欲霜天。”
  5、帘:帷帐,帘幕。风月:风声月色。

  诗意

  山一重两重,层峦叠嶂,就犹如心中的相思层层叠叠,绵延不绝。山远天高望不到止境,就犹如相思无际无涯。而寒的不仅仅是烟雾深锁的水面,更是思人的心境。相思日久,已到深秋,枫叶正红,而红不外相思之苦。

  花开花谢,相思经年,边塞的大雁也高飞还家乡,而远去的人却还不回来,比拟塞雁之还,离人之苦愈甚。远人不归,便只好任那风月闭于于帘外。人静帘闲,而不静不闲的,是心中无限无尽的怀念之情。帘闲而心乱。

  赏析

  “秋怨”,是统贯全词的抒怀核心。固然通篇未曾呈现“秋”、“怨”字眼,但细心吟诵一遍,便会感到“秋怨”二字确切最为简练、正确地概括了本词的旨意。

  全词写了一个思妇在秋日里苦忆离人、急盼归来,然而终极没有盼来的怨恨心绪。

  上片写她望中之景。那远行在外的征人而今身处何方呢?他是否正跋涉在返乡的路上呢?怀着这种焦迫不安的心情,她不断地企足遥望,盼望可能有所发明。可是,进入视线的除了重重叠叠的山岭峰峦外,还有的就是广阔高远的青冥跟天涯处的迷离烟水了。

  第三句描述了一幅荒寂寥廓的群山秋色图,档次极为明显:“一重山”,是近景,“二重山”,是中景;“山远天高烟水寒”,是前景。这所有都是随着思妇远望眼光的由近及远渐次开展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的名作《长相思》曰:“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写主人公越山过水,渐去渐远,很可能是受了该词的启示。需留神的是,“烟水寒”的“寒”,并非仅仅用来形容“烟水”,而且还波折传出了思妇的心理感到。正由于久望不见,更添哀伤,心头才繁殖了寒意。如斯,则目中所见,做作皆带寒意了。上片结句说她“望尽天边路”而无所得,便收束目光,不经意地扫视周遭风物,瞥见不远处有枫叶如火,灼人眼目。这使她猛然想起:气节又到了丹枫满山的秋天,本人经久不息的相思之情何日才干了结啊?“相思”一词的涌现,使得词旨释然浮现。

  下片便顺着“相思”折入,侧重描绘她的心理运动,写她思中所念之事。“菊花开,菊花残”,用急促、雷同的句式,点出时光流逝之速,暗示了她相思日久,怨愁更多。紧连着的“塞雁高飞人未还”,可视为她的直接抒情,也能够看作她在触景生情。塞外大雁尚且晓得逢秋南归,那飘泊在外的游子为什么还见不到他的踪迹呢?用雁知“归”来反衬人不知“还”,就更深一层地表现出了她的心坎怨苦。()恼恨尽可以怨尤,但它究竟是发生于“相思”基本上的,现在良人未还,说不定他碰上了什么意外,或是在道路上染上了风疾。这些主意涌上心头,使得女主人公在怨恨之余,又深深地为他担心起来了。“一帘风月闲”,刻画出了思妇因为离人不归,对帘外风晨月夕的美妙风景无意赏玩的心情。柳永《雨霖铃》词写一对恋人分辨后的意绪说:“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含意正与此同。

  这首词的最大特色是,句句写思妇“秋怨”,“秋怨”二字却深藏不露。对思妇的外貌、形象、情态、表情未作任何描摹,而是着重于表示出她的眼中之景,以折现其胸中之情,用笔极其空灵。李煜词的语言锻炼工夫很深,他擅长用单纯明净、简洁精确的语言活泼地再现物象,展现意境。这个特点在该词里也有赫然的体现,象“山远天高烟水寒”句,天然暧昧,形象丰盛,破体感强,境界阔远,并且景中蕴情,回味无穷。对这首词,前人评估颇多,其中以俞陛云之说为精当:“此词以轻淡之笔,写暮秋风物,而兼葭怀远之思,低回不尽,节短而格高,五代词之本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