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的(一)

  盘算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不由得又从外家满是灰尘的书柜里翻出早期出版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是初中时候从藏书楼借阅的,不知什么起因迟迟未能偿还。

  那时候读这本书纯洁是被书中作者用孩子般的语言描述的充满乐趣的童年所吸引。现在看这本书是因为懂得了作者实在有个辛酸的童年,想看看一个充满着的女子如何写他曾生活过的世界,用略带随便,略带当真的笔调。

  打开《呼兰河传》,灰色的颜色,安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荣,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往返轮回地走。在故事产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全部村庄就像是覆盖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害,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呈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仇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牲畜无论是在晴天,仍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害,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经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涌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叹:如许愚昧的国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适应天意,人是不能违背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痛!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漠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漂亮可恶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牵无挂、呆头呆脑的年纪,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跃,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一个生疏的环境里,尽心努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遇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促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亏本的交易。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落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危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受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抢救的。这不禁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常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发明自己美妙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在作者的描写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活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运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游玩,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布满了乐趣。这更让我感触到了萧红在离开故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悼念自己的家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巧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境良久很久都沉迷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二)

  读了萧红的《呼兰河转》感想颇深,她用小时候的视角,谱写了一方水土的风气人情,一部凄婉的歌谣。文中几个章节中的几句话感到很精彩,忍不住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个扎彩铺,扎出的屋子、厨子、骡子、大白马、车子惟妙惟肖。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花盆、茶壶、茶杯鸡鸭鹅犬样样不缺。看着穷人都感到活着没有死了好。

  看似一句淡话,细嚼起来,人间间的辛酸苦涩,浸在其中。又有不乏风趣。

  还有,胡家的团聚媳妇婆婆,鸡鸭、猪、狗猫不舍得打,打猫怕把猫打跑了打狗怕把狗打跑了,打猪怕把猪掉了斤两,打鸡怕不鸡不下蛋。唯独打小团圆媳妇一点弊病没有,她又不会跑掉又不会丢了,又不会下蛋,又不是猪,掉了近两也没关系又不上秤!

  她来到我家,我从没给她气受,哪家的团圆的媳妇不受气,我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我只打她一个月,打的是狠了点,不狠哪能规则好一个好人来……

  婆婆的合计和愚蠢无知,封建世袭生涯着的婆婆,打媳妇是想当然。就由于小团圆媳妇仅仅有十二岁,长得却像十四那么高。太慷慨了,不晓得羞,吃饭吃三碗,要给小团圆媳妇一个下马威,不打标准不出一个好人来。小团圆媳妇还不如鸡狗猫,鸡狗猫是不可以打得。小团圆婆婆没有觉着打媳妇有什么不妥。打伤了,打病了,找来跳大神的跳跳大神,花五十吊钱给云游真人来医一医,破一破。这还舍得。自己手闹了事,三吊钱的红花都不舍得买。生活在她看来就该这样,没有什么错误。打伤了,医。医好了,再打。可怜小团圆媳妇直到被活活地折磨死!小团圆婆婆竟没有觉着有什么不妥,只是被云游真人吓一吓,怕了怕,想了想,还不想过早的下地狱……让人觉着又可怜又可气又可恨又可悲。

  他们的父母生他们下来,没有什么生机,就是希望他们吃饱穿暖,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逆来了顺受了,顺来的事却一辈子都没有!

  这样的话看似随口道来,却写出了穷人唏嘘世道不济,没有恼怒的控告,字里行间却在鞭笞着当时社会,勾略出了穷人悲凉麻疲了的生活状况。

  一个个凄婉故事,宛如一个大磨盘,将你的心,压着、碾着……

  还有冯歪嘴那冰凉的小磨坊。冯歪嘴的女人一死,大家都觉着冯歪嘴算完了,扔下来两个孩子,一个四岁,一个刚生下来。可是冯歪嘴自己,并不像傍观者眼里那样失望。他看见两个孩子反而镇定下来。他觉着在这个世界上,必定要生根的,要长得紧紧的。

  于是他照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照样负起那份责。冯歪嘴的小儿子,在别人眼里非逝世不可,这孩子却始终不死……他看着孩子一天长大,小的都会笑了。

  这又是一个悲惨的家庭,好在冯歪嘴子看着别人怎样做,他也要怎样做。无论他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才能,他要负起赡养孩子的义务。这是书中最给力的一个人物,他孩子的活,是人生存的愿望。不论怎样难受,该怎样就怎样!

  萧红奇思妙想好似神来之笔。

  比方:这缸渣为什么不扔掉,大略是为了养潮虫的。有缸渣就有破坛子陪着,有砖头就有土壤陪着,有破槽子就有破梨子,他们似乎都配了对,结了婚,而且都有了送到这世界上来,比喻破坛子里的似鱼非鱼,大缸下面的潮虫,猪槽上的蘑菇。

  写的都是最脏最不屑货色,作者却那么活泼地赋予了每个物件于性命,感想到了作者的智慧和可恨的童真,让人忍俊不禁。

  还有节妇坊为什么没有写女子跳井跳的英勇这样的赞美?是那些修节妇坊的人成心删去的,因为修节妇坊的多半是男人,他家里也有女人,他怕他写上了,他家里的女人也要跳井,他女人跳了井,留下一大群孩子怎么办?于是一律不写,只写文出言不逊,孝敬公婆……

  从古至今男权主义一刻也没有分开过社会。节妇坊是男人修的,他是主宰,他想怎样写就怎么写,他想让你怎样做就怎样做。女人素来就是从属和被轻视的。我通过萧红这段文字感触到了女人,是这么的可怜,男尊女卑世袭了几千年,咱们依然无助的看着男人玩名堂养小三,三妻四妾来证实本人的强盛,女人只配单独流泪,暗自神伤。感情不可以出轨,身材更不能够出轨,不然就是不安于位的坏女人。男女同等只是,是将来。

  总之,这是一本很难得散文叙事大作,又像一首叙事诗,怀揣着童年难以忘记的旧事,娓娓道来。蝴蝶、小虫、黄瓜,倭瓜、跟玫瑰的后花园子,还有那壮丽变幻莫测的火烧云是那么的美。而后多少章故事又是那么的辛酸幽怨,苦不堪言。然而冯歪嘴的儿子仍然活着又给人带来了盼望。书中出色光明之处亘古未有层出不穷,"就像太阳照在瞎子身上,瞎子看不见阳光,但瞎子却觉得切实的暖和了。"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三)

  "一篇叙述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有名作家茅盾为《呼兰河传》这本书写的总结。

  《呼兰河传》是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实它更是萧红的代表作。全书概括地写明了萧红灰白的童年,既有寂寞和伤感,但还充满了滑稽。

  真的,当我读完最后的序幕之后,竟不由自主地抹了抹眼角上挂着的泪。()全书中有不可计数的情节令我回味,但是,唯独这么,写在尾声的那句话,却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以上我所写的并不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它们充斥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记,就记在这里了。"

  合上书本,我微微地闭上了眼睛,设想着,叫卖麻花馒头凉粉的,也许还每天扯着嗓子挨家挨户地倾销,也许早就没有了;萧红祖父园子里的花鸟蝶虫,也许还年年地长着,飞着,也许现在更本没有了。又有鸭子或小猪掉井了?小团圆媳妇化作的那只兔子是否还在东大桥下哭着?整座呼兰河城兴许仍旧那么热烈,也许这劲儿早就子虚乌有了……

  萧红将它童年的回想,全都记载在了这里,《呼兰河传》的传奇是三天也说不完的。那一行行跳动着的文字,为我们谱写了那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呼兰河这座小城里的故事。

  所有都会匆匆地变老,童年总会离我们远去。《呼兰河传》我当初读完了,可我的思维还停留在那灰白色的境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