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as  dasdas  dasdas!(()  xxx  经典台词  励志电影

立论

时间:2020-08-17 10:55 文章来源:励志名言 点击次数:

《立论》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这首诗作者通过梦中老师所讲的一个故事和老师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深刻的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欺瞒胆怯、明哲保身、圆滑世故等劣根性,并挖掘出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中国的思想教育;表达了作者对怯弱而又巧滑的中庸主义哲学的深恶痛绝。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立论

作品出处
《鲁迅全集》

文学体裁
散文诗


作者
鲁迅

创作年代
1925年


目录
1作品原文
2词语注释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5作者简介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立论⑴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⑵!’”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1]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注释
⑴此篇最初发表于1925年7月13日《语丝》周刊第35期,后收入作者散文诗集《野草》。

⑵Hehe!he,hehehehe:象声词,即嘿嘿!嘿,嘿嘿嘿嘿!

折叠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1925年7月8日。

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暑假,陕西督军刘振华氏,代表西北大学向北平各大学校教授及各报记者,请求前往西北大学讲演。当时作者鲁迅便是被聘请中的一位。鲁迅因从来没有去过西北,很想借此机会,去看一看。当时同去的,京报社代表是该报记者王小隐。据鲁迅回来时形容,王小隐一见人面,总是先拱手,然后便是哈哈哈。无论你讲的是好或坏,美或丑,是或非,王小隐是绝不表示赞成或否定的。总是哈哈大笑混过去。鲁迅当时说: “我想不到,世界上竟有以哈哈论过生活的人。他的哈哈是赞成,又是否定。似不赞成,也似不否定。让同他讲话的人,如在无人之境。”作者有感于此事,写了这篇《立论》。

折叠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折叠内容赏析
这是一篇独特的寓言式的篇章。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讽喻的笔法揭露和抨击了当时社会黑白不分、真假不辨的丑恶现象。

全文采用对话的形式,以“取类型”的写作技法,来针砭社会的丑陋与痼疾,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这是何样的社会。

“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这是出自于阿谀谄媚者之口;而直言者则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然而,阿谀谄媚者得到了感谢与恭维,说真话者却遭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自然是作者所痛恨的。但作者并没有对此满腹牢骚,大骂一通,而是巧妙地借助于师生的问答,揭示了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中国人的“哈哈主义”。怎样才能“既不谎人,也不遭打”,要做到这点,就只能采取逃避态度,采取“哈哈主义”。文章也在一连串“哈哈”的象声词中结尾。这样的结尾方式感受到独特的艺术魅力,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又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因为这“哈哈主义”才是作者讽刺与批判之锋芒所向。

这“哈哈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敢直面”、“不敢正视”的怯懦的处世态度,是几千年的“老好人哲学”的体现,是封建社会统治之下形成的国民“劣根性”的一种表现。作为战士的鲁迅,自然要对这种毫无独立人格的市侩风气进行强烈的批判。

文章语言质朴凝练,在质朴中蕴含着一种冷眼旁观的鄙夷与愤愤不平的正气。

折叠艺术手法
首先,在叙述的角度上,采用了多重叙事。第一层,作者说他写的是一个梦,给出了一个梦的认识;第二层,梦中的老师在讲述一个故事,给出了一个故事的内容;第三层则是梦中人物的对话,这又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故事内容。这三层叙事呈现倒三角形形态。第三层叙事是对于事物表层现象的展示,它是原生态的,它让读者认识到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最一般特征;第二层叙事,则是第三层现象根源的揭示,它使第三层的存在有了依据。但第三层和第二层也都只能依据第一层而存在,这就使作品的主体性得到昭示。作品中的梦的主体既是梦的主体,又是梦中的人物,这样就使作者这一主体具有了双重身份:他一方面受封建社会思想的教育,使他也很为中国的劣根性所影响,在他的身上也残留着中国文化劣根性的污迹,另一方面,由于他生活于封建社会中,他对于封建社会时期中国文化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由此,他才能深刻的揭示出中国封建文化的最深刻的劣根性,让更多的人能够认清自己的处境和形成自己劣根性的根本原因。他成为中国文化病痛的揭露者。由于作者主体身在其中,又身受其害,所以他的揭露更为深刻,又更为真实,对读者就能产生更大的震撼力。

其次,作者通过中国社会中一个最普通也是最重视的生小孩之事,将中国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寓含其中,从而使平凡中见深刻,在浅层里藏丰富。

再次,作者采用对照手法,通过真话与假话、认真与世故在中国社会中的不同结果,鲜明的揭示出中国社会非人性的本质,同时,从反面提醒人们,在中国讲真话是多么重要,否则的话,中国的社会真的要成为一个非人间的社会了。

折叠名家点评
现代诗人冯雪峰:“《立论》所讽刺的是有普遍的典型性和深刻的社会意义的现象。”

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片山智行:“《立论》并非一定要借梦的表现来描写无序的世界,应该说是具有讽刺性的寓言作品。”[2]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热门排行